怀念袁隆平记者手记:2019年袁隆平曾对我说“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_小麦种子_米乐6m下载|首页

|
客户服务热线:
小麦种子
小麦种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小麦种子

怀念袁隆平记者手记:2019年袁隆平曾对我说“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

时间:2023-12-24 19:04:44 作者: 米乐6m
【字号:

  原标题:怀念袁隆平记者手记:2019年,袁隆平曾对我说“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

  2019年,我曾两次去长沙采访袁隆平院士,我以为“90后”的袁老,一定能等到属于他的“10后”。

  昨晚,为了确认袁院士的身体健康情况,我拨通了一位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博士生的电话,得到回复“截至目前还没问题”。我以为,很快袁院士就会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会再次被网友拍到去商店购物,去宠物店看小猫,去街边小店剪头发。唯独没想到,很快到来的是一个悲伤的噩耗。

  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随后的一个月,我两次来到长沙采访他。一次是2019年10月12日,他接受多家媒体专访。另一次是10天后的10月22日到23日,他主持湖南衡阳、长沙等地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测产验收。两次采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画面历历在目。

  10月12日上午,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院士办公室对面的一间接待室,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在这里与他进行了一场对话。其实采访之前,就有当地的记者告诉我:“袁院士很喜欢聊天,你可多问他问题,他爱开玩笑。”有梗、健谈是他给采访过他的记者留下的印象。

  当天,因为场地有限,一些年轻的记者席地而坐,袁隆平被记者们围绕其间。他确实谈兴很浓。接待室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稻田照片,上面有袁隆平手书的“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和签名。他就坐在照片前沙发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选种育种谈到今天杂交水稻已经在东南亚、非洲帮助那里的人们增产,袁隆平显得格外高兴。谈挫折、谈梦想、谈长寿秘诀,兴致来了他还不失时机地飚上一段英文。

  我准备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问袁院士何时退休。他的回答当时充满乐观。“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我身体还好。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我没有。一退休在家里没事做。我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但他也坦言,随年纪增高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他说“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脑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还没有痴呆。”

  他讲到,2019年3月在海南三亚,医院的医生测试他有没有老年痴呆,让他计算95加13等于多少。

  “我当时一下子就算出来。医生说,‘心算两位数都能算出来,没有痴呆,没有痴呆’。”袁隆平的秘书秘书辛业芸当时告诉我,“袁老仍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后来我就把这段采访写进了我报道的标题——《专访“90后”袁隆平:退休对我是不存在的,现在最怕痴呆》。

  直到看到今日有新闻媒体报道,袁隆平的保健医生介绍,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水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接受专业的治疗。我才更加确信他一直践行对自己的要求。就像2019年他对我说的那句话“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退休对我是不存在的”。

  那次采访,我们还谈到,他到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的情况。他身边有人说,“去北京之前,袁院士向超级稻告了个别。从北京回来,第一件事还是要下田看。”后来我仔仔细细地观察才发现,他住的房子后院就直通试验田。

  在湖南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的办公室在一栋办公楼走廊的尽头。那一天,我和几位记者陪同他穿过长长的走廊走进电梯。当时90岁高龄的他步履依然稳健。在办公楼一楼的大厅里,一块大屏幕正在播放国庆前夕在北京举行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短片。我们大家一起走过时,他会驻足观看,还会向身边人介绍片中的获奖者,“这是孙家栋”,“这是黄旭华”……

  亩产1200公斤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数字,这是当时那个阶段袁隆平心心念念的目标。他告诉我们10天后,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的大院里,一块稻田将进行田间测产验收。他说,“如果天气好就可能达到亩产1200公斤也就是每公顷18吨。农业和天气特征情况有关,需要很好的生态条件。如果一天到晚下雨,阳光不足就可能达不到18吨”,“我的有生之年希望试验田能达到每公顷产粮20吨的目标,从光能利用率来讲,湖南的辐射按2.5%的光能利用率,这样的辐射能力最高产量能够达到22.5吨”。

  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开始培育杂交水稻的情形,袁隆平会将一次失败的经历津津乐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地方的饥荒,让他内心无法平静,对于学农业的人来说,“应该把怎么样提高粮食产量当成重要任务。”

  在一次选种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水稻,进一步培育他发现了杂交水稻与众不同的优势。但当时很多人并不相信杂交水稻的优势,他要在农科院做试验说服大家,让院里支持做杂交水稻的研究。“当时我们用常规稻作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种了四五分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来看产量,结果稻谷的产量还减产5%,稻草增产60%。于是开会有人讲风凉话,‘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院里的领导问,还要不要做杂交水稻。我说:‘做!’”“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本质上我是成功的。现在真正的焦点水稻有杂种优势。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但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最终,院里支持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

  “优势表现在稻草上是技术问题,但它有优势是原则问题,就这么一句话我说服了大家。”

  “院里的领导问,还要不要做杂交水稻。我说:‘做!’”“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本质上我是成功的。现在真正的焦点水稻有杂种优势。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但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最终,院里支持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

  “优势表现在稻草上是技术问题,但它有优势是原则问题,就这么一句话我说服了大家。”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当时平均产量每亩1300多斤,常规稻只有400多斤。后来杂交水稻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开始种植杂交水稻。

  袁隆平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过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希望水稻不断高产;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那天他也谈到,今天不管是越南、孟加拉国,还是发达国家,甚至是超级大国美国都在种杂交稻。在美国60%的稻田种的是我们的杂交水稻,比他们当年的优良品质增产25%。说明杂交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最发达的国家,杂交稻一样的比当年的品种增产。

  今天全球有稻田一亿六千万公顷,已经种植杂交水稻的有700万公顷。杂交水稻实现了平均每公顷两吨的增产。

  如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袁隆平和他的同事们免费推广杂交水稻也在取得收获。他曾向我们介绍,“马达加斯加常规稻的产量是每公顷2.5吨,而我们的是每公顷7吨。帮他们增产了一倍多。现在马达加斯加有30万公顷杂交水稻。”

  当时,他当着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杂交水稻,按照每公顷增产两吨,全球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起到非常大作用。”

  爱聊天的袁隆平,心心念念的都是试验田。让我惊讶的是,他已经90岁了,还能记住很多试验田每一年的产量。那次采访有一个小插曲,采访最后,他讲到在缅甸推广杂交水稻最高亩产时,一时间讲不出产量的数字。沉默了十几秒以后,现场的工作人员以为,袁院士的话已经讲完了,就对大家说“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吧”。记者们也认为采访要结束了,就对袁隆平说:“您可以休息了。”几位席地而坐的记者正准备站起来。袁隆平突然来了一句:“我记得了,他们的产量以前是五六十缅箩,用我们的产品产量是99缅箩。”现场瞬间爆发出一阵笑声。

  事后他和记者说,原来缅甸粮食产量的计量单位是缅箩,而他只记得亩产的公斤数,需要做一个换算。

  后来,2019年10月22日,我又在试验田的测产验收时见到了袁隆平。在试验田边,他正向从外地赶来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介绍水稻产量的情况。

  他的话当时充满自信:“我跟说,我们要向亩产要1200公斤冲刺,这可不是吹牛皮的。”

  红星新闻:您已90高龄,但是精神矍铄,有什么保持身体健康和思路敏捷的方法?有想过退休的事么?

  袁隆平:健康第一个是遗传,要看基因是不是健康。我的母亲身体非常好。上世纪80年代,90岁已经算非常长寿的。她是长寿的,所以我的遗传基因好。第二就是我喜欢运动,我喜欢游泳,原来还天天打排球,后来偶尔打,最近不打了。第三个是开朗,不为小事斤斤计较。

  对于思维训练。医学杂志上讲中国很多老人85岁以上就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痴呆,我今年在三亚的301医院,医生测试我,问我95+13等于多少,我一下答出来了。医生说,“心算两位数都能算出来,没有痴呆,没有痴呆!”

  我估计我没有退休,我身体还好的话。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我没有失落感。一退休以后没有事做,坐在家里?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现在最怕痴呆,搞研究最怕痴呆,脑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我还没有痴呆。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产业化。我的两个梦,一个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从全球来讲,全球有稻田一亿六千万公顷,就是有23亿多亩。现在在国外,已经种植杂交稻有700万公顷,将近一亿亩。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左右。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孟加拉国。发达国家照样增产。最发达的国家,我们讲超级大国superpower,美国60%的稻田种的是我们的杂交水稻。比他们当年的优良品质增产25%。说明杂交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最发达的国家,杂交稻一样的比当年的品种增产。

  非洲搞得比较好的是马达加斯加,有30万公顷了。平均每公顷产粮7吨左右,他们当地的品种每公顷2.5吨到3吨,现在增产了一倍。他们总统去年在博鳌接见我,我就讲我们最高产量达到十几吨,他们说这是天文数字,不敢想象。

  近年来,有4个国家总统或总理访问我们的研究中心。我们在很多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钱都不要。

  袁隆平:原来上个世纪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升,老百姓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不但让老百姓吃饱,还要吃好。原来都说优质和高产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没有对抗性的矛盾。原来说优质不能高产,高产不能优质,其实只是难度大。

  去年在青岛,两位日本专家,一位是日本稻米协会的副会长。日本水稻有个品种叫越光,这个品质非常好,日本人很骄傲。这种稻米在北京卖80块钱一斤。我把我们的超级稻给他们品尝,他们说非常好,可以和“越光”媲美。

  我在日本得过越光奖。“越光”亩产800市斤,我们的超级稻亩产800公斤。大面积翻了一倍。日本人很骄傲,但在水稻面前他们很佩服,他们说“你们的水稻品质不错,产量也很高”。

  红星新闻:您多次谈到您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也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那您对年轻人实现梦想有没什么建议?

  袁隆平:大家都有梦想,但是有一条:理想要高雅,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不太好的倾向,年轻人的理想是赚大钱。当然能挣钱,但要能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我记得列支敦士登的国王说,他有很多公司,他说有一条我赚钱是为做好事的赚钱,我可以贩毒、开赌场、贩武器赚钱,但是我不赚。我要做好事赚钱。做好事赚钱很好。我的理想要靠做研究实现,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方式不一样。

  袁隆平:当时粮食非常短缺,爆发饥荒。当时我是学农的,应该把怎么样提高粮食产量作为我们很重要的任务。在当时我们在田里选种,很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鹤立鸡群的水稻,长得非常好,非常大。我欣喜若狂,就把他留下来。第二年种上去,种了一千多株。结果抽穗的时候,完了。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没有一株像上一代一样好,我就非常失望,本来我的品种是要成“龙”的,结果是个“虫”。失望之余来了灵感,常规稻不可能这么高高矮矮,我选的鹤立鸡群的稻子是个杂交稻!是个天然杂交稻!当时是1962年发现的,1963年、1964年我就正式研究了。

  但当时很多人看不到杂交稻的优势。我要说服大家,说服院里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当时我们用常规稻作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种了四五分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来看产量,结果稻谷的产量还减产5%,稻草增产60%。于是开会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院里的领导问,还要不要做杂交水稻。我说:‘做!’。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本质上我是成功的。现在真正的焦点水稻有杂种优势。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但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最终院里支持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优势表现在稻草上是技术问题,但它有优势是原则问题”,就这么一句话我说服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