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袁隆平院士:您的叮嘱我们会记得_玉米种子_米乐6m下载|首页

|
客户服务热线:
玉米种子
玉米种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玉米种子

送别袁隆平院士:您的叮嘱我们会记得

时间:2024-04-27 07:48:24 作者: 米乐6m
【字号:

  今天(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这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不少微博网友在相关话题下留言:“您的叮嘱我们记住了”“袁爷爷一路走好”......

  今天,分享一篇《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一书作者陈启文老师的后记。让我们在重温袁老的事迹中,深切缅怀,致敬追思这位伟大的老人。

  2016年底,我在《袁隆平的世界》后记中写道:“这部书从袁隆平诞生一直写到了2016年岁末,篇幅够长了,体量也相当厚重了,但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我所呈现的只是一个提炼或浓缩的世界,袁隆平的世界和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有着难以穷尽的秘密和无尽的解释空间,这样一部书,永远都不能画上句号,永远都在续写和添加中……”

  《袁隆平的世界》问世后,陆续推出了青少年版、繁体中文版、英文版等六个版本,有不少读者建议,最好再增加一个“精华版”。恰好,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共和国功勋”丛书,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提炼和续写的机会。《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一书从1953年夏天袁隆平大学毕业、赴安江农校任教一直写到了2020年6月底,时间跨度67年。本书对2016年底之前的内容做了比《袁隆平的世界》更加精炼的书写,而对2016年之后的内容则是续写,重点是袁隆平院士对中国海水稻的研发,并专门辟出《中国海水稻》一章,这也是迄今以来对中国海水稻的首次文学书写。

  2017年初,袁隆平院士发布杂交水稻三大重点工程,向每公顷产量17吨的超级稻新纪录攻关。10月15日,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评测专家对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在青岛白泥地试验基地的海水稻进行了测产,在灌溉用水盐度达到6‰的重盐碱地,海水稻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这也是创历史纪录的。

  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总计在全国推广海水稻10万亩,并布局千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另与阿联酋签订“绿色迪拜”合作项目,经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五国的专家对马尔莫姆沙漠耐盐碱水稻基地进行现场测产,最高单产为每公顷7.8041吨(约合亩产520公斤),这是全球第一次在热带沙漠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12月18日,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表彰了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员,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此外,袁隆平还获得了“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共和国的名义首次颁发“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这年,由袁隆平院士倡议发起成立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经总理批示并责成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于11月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建。全国海水稻试种面积扩大到10万亩。

  2020年,袁隆平已年过九旬,他说:“我还想再活十年,十年后,第三代杂交水稻一定能夺得每公顷20吨的高产纪录,海水稻肯定能推广到1亿亩,中国人一定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肯定!”他一向是不说满话的,但这次他说的是“肯定”。我注意到,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烁出一种奇异的甚至神奇的亮光。我也深信,随着他向“水稻王国”的极限、向人生与生命的极限发起挑战,一个人和一粒种子的故事还将续写,那不是传奇,更不是神话。事实上,他早已不是在向世界挑战,而是在向自己挑战。

  2020年12月,袁老一如既往,又奔赴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多少年来,他就像一只追赶太阳的候鸟,年年都会在天涯海角的稻田里忙活三四个月。而现在,家人和同事都很担忧他的身体健康情况,但他的脚步就像永不止步的梦想,是谁也挡不住的。刚到三亚,袁老不顾旅途疲劳,就主持召开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袁老从来不说一句空话,一开口就是:“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

  一句话,一个字,而责任则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片地、每一个细节、每一粒种子。第二天一早,大伙儿就踏着晨曦和露水下田了。以前,袁老身体健康情况好的时候,也和大伙儿一样天天下田,去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到三亚,大伙儿看他腿脚不便,都拦着不让他下田,他就在住所拿着高倍放大镜,一边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一边做详细记录,再和从田里归来的助手们交流。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老人家待在家里,比下田还操劳,每天吃饭、散步,一直到临睡时,都在思考怎么样进一步挖掘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怎么样才可以改良米质。

  大伙儿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21年3月10日,袁老在南繁育种基地摔了一跤,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经过20多天的治疗,一直不见好转,于4月7日转到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袁老躺在病榻上,思维一直很清晰,用他自己的话说,脑子还没“糊”。他精神不错,时常和病床边的护士们开玩笑:“我老啦,一大把年纪啦,不中用了,你们别为了我不吃饭啊,饭不能不吃啊!”小护士们也跟这个老顽童开玩笑:“您还是‘90后’啊,归来仍是少年。少年,加油!”袁老乐呵呵地笑着打了一个“V”形手势,和护士们一起喊:“少年,加油!”

  袁隆平先生一生很少进医院,这还是他第一次住这么长时间的院。而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稻田里的禾苗。每天,他都要询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告诉他是28摄氏度,他一下子急眼了,说:“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袁老急,医务人员也急,他们担心焦虑会影响袁老的病情,“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5月22日上午,袁老的生命体征又一次出现危急情况。经全力抢救,一度有所转机,但到了中午时分,袁老又一次进入了昏迷状态。为了唤醒老人,家人在床边唱他喜欢的《红莓花儿开》:“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讲出来……”这是袁老从大学时代起就情有独钟的俄罗斯经典名曲,他唱了一辈子,家人期盼他能在这深情的歌声中睁开紧闭的双眼,但终究是没能迎来奇迹。13时07分,一个生命的至暗时刻还是到来了,那跳动得越来越微弱的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后”的老人,就这样平静地走了。有人说,他老人家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离去,是等着我们吃完中饭后,才放心地走啊!

  我知道,世上从来就没永生之人,但有永恒的追求。诚如那位曾与袁隆平进行过一次“佛学和科学的对话”的妙华法师所说,生命其实就是一个道器,“生命的宽度在于你感受过多少,生命的厚度在于你奉献过多少,生命的长度在于你经历了多久”。

  迄今还没有谁像袁隆平这样,通过一粒种子把数以亿计的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他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是无与伦比、难以估量的,对于今天以及未来的世界和人类,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一切,必将成为人类最永恒的价值。

  怀念袁隆平,每当端起饭碗的时候,每当风吹过稻田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他。本书系“共和国功勋”丛书(获得中宣部2020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一,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60余年来如何秉持初心,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本书从1953年夏天袁隆平大学毕业、赴安江农校任教一直写到了袁隆平去世,时间跨度近70年。力求“还原真实的袁隆平”。作者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一生,讲述袁隆平向“水稻王国”的极限、向人生与生命的极限发起的一次次挑战,如何通过一粒种子把数以亿计的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的生命奇迹,该书脉络清晰地呈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逐梦之旅,完整展现了一代科学家奉献精神、家国情怀。